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杭州旅游(去杭州旅游适合穿什么衣服)

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杭州旅游(去杭州旅游适合穿什么衣服)

  作者 | 萧奉

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去杭州旅游(去杭州旅游适合穿什么衣服)

  题图 | 陈中秋

  封面 | 陈中秋

  唐长庆二年(822),诗人白居易自动请求外派,获准任杭州刺史。刺杭期间,白居易留下了数十首诗篇,篇篇都写着五个字——“最忆是杭州”。

  1071年,距今950多年前,苏轼出任杭州通判,正式开始大规模填词,把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豪放与洒脱注入当时小令盛行的词坛,一改宋词气象。他把杭州视为第二故乡:“我本无家更安往?故乡无此好湖山。”

  1910年代,李叔同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,写了多首以杭州为背景的“学堂乐歌”,其中一首就叫《西湖》,改自苏轼词作。那首让华人闻之伤心的《送别》,写的也是杭州,是李叔同出家前所作,他还用图章刻了一句诗:“襟上杭州旧酒痕。”

  1940年代,诗人木心在台南的风陵渡口,准备乘船回杭州,昔日一同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读书的画家席德进为他饯别。席间,画家让诗人说些杭州话来听听。木心便随口说了几句,席德进听后很感慨:“杭州呀,也许一生中,要算在西湖边的那些日子最无忧无虑了!”

  他们都到过无数城市,家乡都不是杭州,但杭州这座城市一直留在了梦魂内。

  千百年来,杭州留在了无数文人的梦魂里。(图/图虫创意)

  为什么是杭州?

  杭州的山水得天独厚。《杭州传》作者王旭烽说,杭州所在的位置就是中国这只“大公鸡”的肚囊,在世界的东方,“只要打开地图,一眼就能看到她”。往杭州城里面看,一条钱塘江,将江南的水灵毓秀都汇聚到杭州;一个西子湖,涵养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;一片片山,逶迤起伏,在江边湖畔造出九溪十八涧。按钱学森1990年代提出的“山水城市”标准——“把中国山水诗词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”,杭州完全有资格当选山水城市第一城。

  杭州的文化,是南、北两个帝都级文化中心的融合。北宋灭亡后,衣冠南渡,以杭州为行在,赵宋朝廷又存续了152年。而这一个半世纪,开封人带来的北方文化与吴越都城的南方文化逐渐融合,使得杭州的语言、食俗、文学等,都和周边的江南城市不尽相同,别具品格。用今天的话来说,叫“人间烟火气”。

  最先发生改变的是饮食文化。杭州学者俞为洁指出:来到杭州的北方人,很快就开始在杭州推广小麦种植,培育出了更符合北方人口味的湖羊。此后,羊肉食俗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,至今都是杭州的美食特色。对于南方人嗜好的野味、河鲜和海鲜,一开始北方人也难以接受,但日夜见之闻之,不多久就被征服。据说宋理宗赐给太子的佳肴便有一道叫“炒田鸡”,皇室家族也吃起了大排档。

  杭帮菜博物馆。(图/图虫创意)

  不仅如此,杭州人开始把食物雅化,让饮食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趣的生活方式。菱角、芡实、鲈鱼、莲子、梅子、藕等,纷纷被写进文人的诗词中。南宋诗人杨万里最爱吃的食物之一便是莲子,有诗为证:“城中担上卖莲房,未抵西湖泛野航。旋折荷花剥莲子,露为风味月为香。”被宋人雅化得最成功的食物是螃蟹,这一原本只是穷人吃的东西,变成了与赏月、观菊、酌酒并称的全民雅事,直至如今。

  杭州是一座能让人变得闲适而优雅的城市。这种闲适与优雅并非退休生活的模样,而是一种从容、一种朝气。丰子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杭州长住过,而每次来杭州,他都会觉得快适无比,“好像小了十岁”,好像依然是那个在西湖边唱着老师李叔同填词的《西湖》的年轻人。

  丰子恺觉得,杭州使人觉得年轻的秘密,在于杭州依湖依山而设计的市街形式,那是曲线和横线交错的城市节奏,与上海直来直去的街道迥然不同。直线是严肃的、阶级的、凛然的,曲线和横线使人觉得平和、平等、爽快。尤其是杭州的小巷,白墙灰瓦、横街窄巷,总能让人想到颜子 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”的平淡生活,想到戴望舒笔下的悠长雨巷。

  人们到了杭州,很难不被这座城市的气质同化,或成为诗人,或成为生活家。俞平伯如此形容他从上海抵达杭州的感觉:“在上海作客的苦趣,形形色色,微尘般的压迫我,而杭州的清暇甜适的梦境悠悠然幻现于眼前了。”出生于杭州、在苏州与上海成长的施蛰存,曾短暂返回杭州任教,“一切的假日与余暇差不多都花在吃茶吃酒两件事情上”。

  杭州国家版本馆文润阁,古代书房。(图/图虫创意)

  但杭州并没有止步于休闲经济,早于百年前,杭州的政商人士和知识分子提倡,杭州“一方面固应注意于整理风景,发挥其天赋优美之特长,而另一方面,应扶植工商,发展产业,着手于生产都市之建设”,唯有如此,杭州才不至于成为一个普通的旅游城市。

  就像西湖超乎想象地成为中国诗意的中心,杭州成为向东亚和世界输出禅宗、茶学两大生活方式的“东南佛国”和“世界茶乡”,21世纪的杭州也出乎所料地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——“云上之城”。“云”就是虚拟的西湖,一座城市、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消费和生活,都通过“云技术”平台实现交汇、衍变和创造。

  今天的中国人要想一睹杭州的风景,过上杭州创造的生活方式,当然不再需要像白居易、苏轼那样经历左迁外派、跨越千山万水,只需一首诗、一杯茶汤或一个订单,便可“早晚复相逢”。

  [1] 俞为洁《杭州宋代食料史》[2] 萧驰《诗与它的山河: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长》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火光旅游网网络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地址:https://ly.huoguang.net/hz/14464.html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