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烟霞洞旅游攻略(杭州周边安静人少的旅游景点)

杭州烟霞洞旅游攻略(杭州周边安静人少的旅游景点)

  都市快报

杭州烟霞洞旅游攻略(杭州周边安静人少的旅游景点)

  作者:记者 刘云 通讯员 潘珊

  这两天,天气渐暖,西湖边的山上热闹起来了,大家三三两两去踏青。

  抬脚上南高峰,蛮多老杭州一眼看出了不同:咦?有些日子没来,烟霞洞变化不小哦。

  去年,烟霞洞花了小半年时间“闭门谢客",进行了烟霞洞造像整治保护工程。工程完成后,烟霞洞和以前有些不一样了。

  让烟霞洞里的小水滴

  “滴滴答答"只添韵味不添乱

  开车,从满觉陇一路绕到翁家山,到了“烟霞洞"公交站,能看到山下有条游步道。从那里抬脚上山,拐几个弯,就能看到烟霞洞,刚好嵌在南高峰的半山腰上。

  老杭州都知道,石屋洞、水乐洞、烟霞洞是“烟霞三洞",尤其是烟霞洞,洞里的石刻造像鼎鼎有名。

  洞口,两面各有一尊北宋时期的观世音菩萨石像,面容秀丽典雅,延伸顾盼生辉,是造像里的佼佼者。往里走,罗汉造像是早在五代后晋天福、开运年间(936-947)雕凿的,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十六罗汉造像之一。

  钱江管理处文物处的工作人员杨宏伟说,这次整治保护,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造像,尽量少受“水"的侵扰。

  造像都在洞里,怎么还会怕水?进了洞,就明白了。

  洞口往里走上几步,“啪"一下,脑袋上就滴了一滴水。再看看,洞顶时不时会有水滴下来,一路“叮咚叮咚"的,很有清幽感。

  杨宏伟说,水一滴,意境是蛮好,滴在洞里还好,但特别怕滴到造像上,因为这样时间久了,会让石像身上结晶。

  以前更夸张,“外头下大雨,洞里下小雨,"杨宏伟说,赶上雨季时,烟霞洞地上往外冒水,顶上往下喷水,人根本踩不进去,到处都是水。

  所以,在这次整治保护工程中,为了让防水,钱江管理处想了很多办法。在山洞顶铺了防水毯,洞里挖了排水渠分流……

  现在,烟霞洞里的小水滴,“滴滴答答"只添韵味不添乱了。

  胡适和小表妹

  有一段烟霞洞之恋

  烟霞洞最初成名、它的美,跟水有着很大关联。

  烟霞洞,是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天然洞穴,是西湖边最古老的洞壑之一。洞深30米,从外到内逐渐收缩,进了洞抬头看,顶上密布大小玉乳,阳光映入,闪烁五色异彩,宛如烟霞。

  很多人说,它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,所以洞前竖了个碑,写着“烟霞此地多"。

  说起烟霞洞,还有一个很浪漫的故事。

  1923年春天,胡适来杭州养病,遇上了他三嫂的妹妹曹诚英。两人结伴同游,感情升温。

  烟霞洞可以鸟瞰西湖全景,天晴时可望见江海。烟霞洞山上有三个亭,最高为陟屺亭,次为吸讲亭,最下是卧狮亭。地僻景秀,是恋人幽会的佳境。

  胡适被烟霞洞的景色打动,当时租了房子,住了下来。接着,小表妹也跟着就搬了进去,替胡适做饭、洗衣、聊文学、写白话诗。两人过着神仙眷侣般的日子。

  胡适一直把住烟霞洞的三个多月,视为一生中爱情最温馨的“神仙生活",还写了一首《烟霞洞》:“我来正值黄梅雨,日日楼头看山雾。才看遮尽玉皇山,回头又失楼前树。"

  以后会考虑恢复

  “疏影横斜烟霞梅"的景观

  在做整治保护工程时,钱江管理处文物科的工作人员,还顺手在烟霞洞种了六棵梅花树。有四棵,种在了烟霞洞顶上的陟屺亭;还有两棵,一左一右,种在了烟霞洞的洞口。

  杨宏伟说,梅花可不是随便种种的。按照历史记载,烟霞洞当年也是赏梅胜地。

  民国《增订西湖游览指南》中,写到烟霞洞时说:“沿路栽梅数千本;因高就下,凿山开道。"

  《杭州山水寺院名胜志》中的《烟霞洞记》说:“光绪中,闽僧学信结茅于此,陈蓝洲等为之捐赀扩建。因高就下,凿山开道,并树梅数百本其间,名迹渐以启复。"

  陈蓝洲,杭州名士,据说有嗜梅之癖,和烟霞寺的僧人一起种了不少梅花,常呼朋唤友一起去烟霞洞赏梅。

  据说,以前杭州城里的文人雅士,很爱往烟霞洞跑,往洞口一坐,吃素斋、赏梅花,情调不要太好哦。

  在烟霞洞的右手边,以前是烟霞寺,清同治、光绪年间,从福建来了一位名叫学信的僧人,烧得一手好素菜,味道好到文人慕名而往,给的评价也高:“寺庙庵素撰之著称于时者,京师为法源寺,镇江为定慧寺,上海为白云观,杭州为烟霞洞。"

  不知道,和其它寺院比起来,因为有着开成片的梅花,当时的烟霞洞,会不会在景色上更胜一筹?

  杨宏伟说,新种下的六棵红梅,只是试种。南高峰上树木茂密,尤其是烟霞洞周边,古树名木都很多,香樟、紫藤、油麻藤……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树,光线也遮挡得严严实实,不知道种在这里的梅花,能不能开得好。

  先看看效果,要是梅花长得好,以后会考虑恢复“疏影横斜烟霞梅"的景观。
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火光旅游网网络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地址:https://ly.huoguang.net/hz/8216.html

相关阅读